2006年4月6日,索尼(中国)在“影像大观”新品发布会上一次推出了3款700像素型数码相机DSC-T30、DSC-H5和DSC-W70,尽管3款产品的定位各不相同——DSC-T30是索尼经典的T系列卡片机,DSC-H5为准专业级的大变焦数码相机,而DSC-W70则是定位于家庭用户的普及型产品——但这三款产品都装备了1/2.5英寸740万像素型“超级HAD”CCD,而且都支持ISO1000的高感光度——这似乎预示着索尼今年的主流级DC将定格在700万像素。
700万像素级产品普及
像素、机身与价格之间一直存在一个矛盾,索尼在2005年初就预告主流级消费类DC的700万像素时代即将到来,但是制造工艺所限,当时的700万像素级产品大多使用1/1.8英寸型CCD,这就需要更大的镜头口径和更厚的机身,这也给长焦机型和卡片机的设计带来了不小的难度,而在索尼发布1/2.5英寸740万总像素型CCD后,控制机身和升级像素之间的矛盾便随之迎刃而解了。
高像素能带来多方面的益处,首先是更高图像分辨率,打印尺寸自然也随之提高;高像素的数码照片把局部放大出来同样可以保持清晰度,后期裁切组合、重新构图时有更大的余地。另外,如果拍摄的照片曝光量、色温不理想需要后期调整时,高像素的数码照片也能够发挥优势,因为所有对亮度、对比度和色温的调整都要损失一定像素,只有像素足够高,数码照片才能在调整之后仍然保持比较细腻的画质。
此外,高像素的提高还能够带来画质的改善。此前一直有种舆论认为,在CCD面积相同的情况下集成更多的像素,意味单个像素感光电极面积的减小,从而导致成像质量下降,其实这种观点有一定偏颇,曾有媒体用800万像素的索尼F828和500万像素的F717做过对比,两者CCD面积同为2/3英寸,同样使用卡尔·蔡司Vario-Sonnar系列58mm大口径镜头,和索尼“真实影像处理器”,在同使用500万像素模式拍摄的情况下,F828的解像力和锐利度都要比F717明显高出一个档次——这是因为F828比F717多出了300万像素,虽然同使用500万像素模式拍摄,但是这多出300万像素能够捕捉到更多的光电信号,在像素合并计算时,高像素CCD也就能够拥有更加丰富的数据,从而表现出更多的细节,最终成像更加清晰、锐利。同样道理,700万像素型数码相机与500万像素型产品相比,也会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当然,在同等面积CCD上集成更多的像素确实会增加像素点之间的干扰,从而造成噪点的增加,但是这种现象完全可以通过改善算法来控制,而提高分辨率则能为DC的成像质量带来根本性的改善,因此,提高像素必然是利多于弊。
高感光度化成为趋势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索尼这三款700万像素级产品的感光度范围都是ISO80-1000,这为使用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ISO80的低感光度可以保证画面足够细腻,而ISO400-1000的高感光度则可以在弱光下保持拍摄的稳定性。
从今年发布的新品来看,消费级DC的高感光度化已经成为行业的潮流,不仅一直倡导高感光度的富士连放卫星,就连一向作风谨慎的佳能也把多款消费级DC的感光度提高到了ISO800。高感光度能保障数码相机正常曝光的同时,有效提高快门速度,确保成像清晰明锐,特别适用室内或夜晚室外拍摄。且快门速度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拍摄时手抖对画质的影响。高感光度还能减少闪光灯的使用,以避免强烈闪光使光线分布不均而产生的偏色和暗影,与闪光灯同时使用,则延长了闪光灯的有效射距。
当然,提高感光度必然要伴随着噪点的产生,至于索尼如何在高感光度下抑制噪点,主要手段无外乎两个,首先是索尼的“新真实影像处理器”具有的“清晰原始降噪”功能,能对通过CCD感光后的RGB原始信号分别进行降噪处理,最大程度保留原始信号的纯净,从而抑制噪点产生。另一个重要因素是740万的总像素,因为屏蔽噪点必然要损失一定的像素,失去的像素信息就要通过周围像素的插值计算来补偿,因此,像素总量的提高对于控制噪点的同时保持画面色彩和细节的完整也有重要意义。
根据以往历史,索尼每推出一款新型感光芯片都会推动行业的一次像素提升,2006年之初,索尼就宣布600万像素将是今年入门级数码相机的新标准,因此,我们也可以简单的推出:2006到2007年的中档消费级数码相机将最终锁定在700万像素。
(新闻稿 2006-06-23)